来源:证券日报 2010年06月23日
大名鼎鼎的支付宝急了——起因是一条网帖。
该网帖曝称:受央行刚公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限制,由支付宝所提供的各种网上非货币支付方式有可能遭到“封杀”。昨日,支付宝立即作出反应,强调一旦央行的“管理办法”正式生效,支付宝将积极申办支付服务行政许可执照,并特意强调把行政许可办下来应该不成问题,在此之前,支付宝的各项支付服务不会受到“管理办法”的影响。
由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在国内已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支付体系,相应的支付服务市场方兴未艾。时至今日,这一新兴支付服务市场的总容量缺乏官方权威数据加以佐证,但仅支付宝一家,其日均交易服务金额已破3亿元,日交易服务笔数破150万笔,有7000万法人或个人用户常年通过该支付服务平台购物、转账及缴纳各种规费。眼下,经营规模与支付宝不相上下或呈后起直追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如快钱、Q币等已不下百余家。此外,受网络和微电子技术的强力支持,由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已同步覆盖手机、固话、数字电视、POS刷卡消费等支付服务门类,同样正在孕育、开掘和细分着不可限量的支付服务市场。
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量身定制服务及监管规范并不意外。
2004年起,央行开始关注“虚拟货币”和“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兴起。2007年,央行、财政部等机构着手商议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管问题。同年7月央行发布公告,正式对现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支付服务企业进行摸底登记。进入2009年春,针对某特大城市一家支付服务企业卷走客户备付金开溜等金融犯罪势头的快速抬升,央行会同银监会向国内商业银行发布《关于“支付宝”业务的风险提示》,警示国内支付服务企业存在信用风险,支付服务市场面临网络黑客盗取客户资金、信用卡非法套现、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犯罪、支付平台技术泄密等一系列风险。而此时,支付服务市场仍呈灰色经营区域,不光监管法律缺失,相应的行政监管规章也呈空白一片。
由此可断,在时隔一年之后,央行于前天颁行“管理办法”,对支付服务市场设置准入门槛,对从事支付服务业务实施行政许可制度,对支付服务企业采取50条81款行政规条作针对性监管,并非心血来潮的一时之举,而是经历了一系列调研、酝酿并参照欧美同类市场监管做法,汲取全球金融危机之深刻教训后,慎重推出的特定制度安排。
兴新市场草莽逞英雄,成熟市场以秩序规范为标志。最初伴随电子商务而兴起的支付服务市场一路超高速行进到今天,在“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下逐步走向规范和秩序,符合市场由草创最终走向成熟的一般规律。因此,央行择机出台“管理办法”,既属促进市场发展壮大之必然举措,又乃水到渠成之必然结果。
业界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门已形成一个共识,新兴市场与新经济形态及新产业属互成一体的有机组合,前者是新经济和新产业得已发展壮大的市场基础。有了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可以断言,“管理办法”施行后,支付服务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轮优胜劣汰的大洗牌。就上海而言,支付服务企业数量及支付服务形态多样性,在国内均引领着市场潮头,但上海支付服务企业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借助“大洗牌”提供的发展契机,结合“管理办法”制定针对性的地方扶持政策,帮助本市支付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是上海面临的又一次市场机遇,也是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题中之义。
原文来源: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006/23/t20100623_15876536.shtml